很多人走了很久才發現,相處最久的自己,原來才是最陌生的。
It’s sad for many to find out, that the most unfamiliar person of all, is the self whom they’ve spent the longest time with.
心的方向 (About Schmidt), 2002
噪咖專欄:http://bit.ly/2g9yeAz
收到一位讀者來信,內文節錄如下:
“水某您好: 因為爸爸退休後突然變得無事情做,整天打牌且嚴重影響到家庭經濟,只要沒有錢就會伸手找媽媽拿,父母很常因為這樣一直吵,就這樣日復一日。
但是爸爸還是可以溝通的,因為退休後沒有目標所以他現在只能靠打牌抒發時間,想請問水某有沒有哪一部電影可以給爸爸看讓他有一些人生啟發呢?”
我們推薦傑克尼克遜所主演的《心的方向》,男主角華倫剛退休,加上妻子也剛離世,頓時失去重心的他,每天也只在家中閒晃。某天看著電視上需要幫助的非洲孩童,他決定開始資助對方,甚至也開始與之通信。除了試圖幫助他人,華倫不僅開車去拜訪即將要結婚的女兒,也四處舊地重遊、回憶過去。漸漸地,他越來越覺得自己渺小而孤單、開始懷疑自我價值、也發現與女兒的關係也比想像中疏遠。接著才意識到:自己其實也不太認識自己。孤獨徬徨的他,在這個當下,才被迫開始與自己對話。
青壯年時,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。每完成一個目標,又訂下下一個。我們不斷對自己說:等到完成這個,我就可以如何如何。這個與自己的條件交換,最終日復一日,直到自己年歲漸長,暮然回首時,才發現自己錯過了多少時光、錯過了多少人。
你的父親退休後,或許是補償心理,才想要錢去娛樂;也或許一時迷惘,不知道還能做什麼,才會與母親吵吵鬧鬧。無論是何原因,我們都無法真的明白父親的內心是怎麼想的,因為我們尚未進入那個年齡,以及擁有那樣的經歷。
這部電影其實不是推薦給爸爸看的,而是推薦給你以及其他的家人看的,希望從華倫這個角色你們可以一窺爸爸退休後的心境。有了同理心後,了解父親個性的你,才會知道用什麼方式去紓解爸爸內心的鬱悶、也較可能有機會去學習怎樣與這個你不熟悉的(新的)爸爸互動。在爸爸這樣的年歲與心境下,問題的複雜度,比我們想像得更嚴重些,請不要期待自己給他看一部片,就能開導得了他。反倒應該是反思自己,可以怎麼去耐心地理解父親的困境,就像兒時父親為了我們的付出是一樣的。
如同你說的,爸爸還是可以溝通的,這個你不熟悉的他,他自己也不熟悉,所以才會手足無措,等到你能將心比心了,自然會想出兩全其美的方式讓家中的關係更融洽。